認識台灣鯛從頭到尾都具價值

「台灣鯛生態創意園區」帶領旅客認識台灣鯛 圖:旅奇週刊╱提供 ▲「台灣鯛生態創意園區」帶領旅客認識台灣鯛 圖:旅奇週刊╱提供

【旅奇傳媒/編輯部整理】雲林湖口鄉以養殖漁業作為經濟發展,因極端氣候的影響使得傳統養殖漁業面臨嚴峻的考驗,許多漁民開始放棄養殖工作,做為加工廠的口湖魚類生產合作社為使原料不短缺而再度回歸重拾養殖工作。6年前,總經理王益豐先生斥資3,000萬元興建「台灣鯛生態創意園區」,打造雲林沿海最具特色的觀光工廠,後來更參考波蘭、以色列的養殖技術,加上自己的養殖經驗,研發台灣鯛「智能養殖技術」,打造全新型態的智能養殖型態。

智能養殖最小面積最大產值 1年可收成3次

台灣鯛生態創意園區館長王君玉表示,傳統台灣鯛養殖大多依靠人工,新研發「智能養殖技術」利用感測器監控水質,以及使用自動餵料機等智能機具,讓所有養殖池內的狀況都能傳輸到手機,即時監控,大幅提升產量,提升生產利潤。目前有4個智能養殖示範池,每池面積僅45坪,採用階段式放養,1年可收成3次,用更小的面積創造最大產值,未來計畫持續建造22池,全面提升產量,已達銷售外國規模,並取得各項高規格的國際認證。

魚鱗萃取膠原蛋白成就 獲得2009年全國十大神農獎

為提高產品附加價值,創造利潤以利競爭,王益豐利用台灣鯛魚鱗,萃取出高純度膠原蛋白作為保健飲品,甚至是與生技產業合作發掘台灣鯛魚鱗具有製成生物眼角膜在醫療應用上的價值。也憑藉台灣首創以魚鱗萃取膠原蛋白的研究成果,獲得2009年全國十大神農獎最年輕得主的肯定,更是成功的將膠原蛋白銷往日本市場。又於2011年由台灣鯛尾鰭抽取出魚翅,不僅減少瀕臨絕種的鯊魚遭捕獵,將台灣鯛妥善利用,更達環境保育之實。

▲台灣鯛魚鱗用處多, 成為愛美人士的保養聖品。 圖:旅奇週刊╱提供

▲台灣鯛魚鱗用處多, 成為愛美人士的保養聖品。 圖:旅奇週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