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歸山/阿里山軸帶重塑行動第一階段成果亮眼

栩悅號車頭。 圖:林務局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提供 ▲栩悅號車頭。 圖:林務局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提供

【旅奇傳媒/編輯部報導】以2023年阿里山全線通車為目標,自2020年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下稱林鐵文資處)與嘉義林區管理處合作啟動三階段的「阿里山軸帶重塑」系列計畫,目前第一階段六大設計導入專案完成,日前於嘉義製材所動力室舉行發表會,林務局局長林華慶與多位貴賓一同參與成果發表,在策展人的導讀下,見證從設計美學到組織文化的多面向改變,也展現了臺灣自然人文資產的實力。

▲林華慶局長、黃敏惠市長、各設計專案設計師,以及與會貴賓一同合影。 圖:林務局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提供

▲林華慶局長、黃敏惠市長、各設計專案設計師,以及與會貴賓一同合影。 圖:林務局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提供

一條歷史曲曲折折的高山鐵路,在莫拉克與蘇迪勒兩次風災的摧殘後中斷至今。2018年,林務局接回阿里山林業鐵路的管理,成立專責機構林鐵文資處,阿里山的百年文化資產,該如何保存及轉譯,與當代社會對話?

肩負此任務的林務局與規劃團隊以「阿里山軸帶重塑行動」展開思考,提出創新工作方法,公部門和各領域專業夥伴對等合作,並邀請5位跨領域設計師,進行包含列車、景觀、視覺識別及展覽等設計,縫合嘉義車庫園區及嘉義製材所一帶,成為阿里山文化意義上的登山口。 整體規劃更延伸至奮起湖車站,串連阿里山及林業鐵道文化軸帶,期望再造不同於記憶的阿里山旅遊體驗,將這片最負盛名的無盡藏山林,重新鑲嵌進這個時代的生活風景。

阿里山為經,林業鐵道為緯,串連記憶與情感

阿里山軸帶重塑行動第一階段以民眾熟悉的「阿里山小火車」為改變的起點,連結嘉義市區阿里山入口與鐵路沿線週邊景觀,透過設計,重新詮釋阿里山的自然、歷史與文化精神,縫合過去單點片段的旅行經驗,成為完整的文化登山口與旅遊體驗。第二階段則預計在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進行軟硬體整合規劃,於2022年發表成果;第三階段預計將落實阿里山軸線全線品牌營運與管理,於2023年通車時展現成果。

林務局與林鐵文資處、嘉義林管處自2018年起,一同迎接林業文化資產保存活化再利用的歷史新頁,思考阿里山的資產如何成為當代林業文化路徑與體驗。本次首度以策略規劃、設計策展的方式,規劃整體阿里山及林業鐵道文化軸帶,也再現嘉義製材所與車庫園區的歷史意義。

旅客在市區的園區走讀人文記憶;走進車站,搭乘搖晃的小火車感受沿線聚落的生活氣息;進入山林,置身亙古廣袤的壯偉自然。這一路的尋訪回溯,深度體驗阿里山自然人文景觀的獨特珍貴,使旅程更具意義。

林務局局長林華慶表示,在設計團隊的執行過程中,結合了在地的林鐵文資處與嘉義林管處兩個行政單位的攜手努力,重新連結阿里山的文化、生活與自然景觀,共同發展出屬於阿里山新舊融合的語彙。而這個重塑的過程,也顯著提升了同仁們的向心力與成就感。

打造夥伴關係與專業者合作的溝通平台

本次阿里山軸帶重塑行動由社計事務所執行長吳漢中擔綱總策劃,整合各方好手推動計畫,他表示:「設計應該是要有社會影響力的,要特別感謝林務局尊重設計專業,並且創造跨設計、生態與行政專業者的夥伴關係,讓設計改變組織文化,建立推動阿里山設計運動最重要的基礎。」 六大設計導入專案包含「林鐵列車改裝」、「奮起湖車站週邊景觀改善」、「車庫園區景觀設計」、「阿里山林業暨鐵道特展:記憶.阿里山」、「林鐵車廂特展:百年鳴森」、「視覺識別設計」。

有別於傳統線性規劃方式,此次工作方法更「有機」、執行團隊與林務局在多向溝通中嘗試將各領域的專業凝聚在一起,以跨領域、換位思考、滾動調整及整合能力為整體工作特色,迎接過程中不斷的挑戰與改變。

▲林華慶局長、鐵及文資處黃妙修處長,以及嘉義林區管理處張岱處長手持通券與各專案設計師在栩悅號前合影。 圖:林務局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提供

▲林華慶局長、鐵及文資處黃妙修處長,以及嘉義林區管理處張岱處長手持通券與各專案設計師在栩悅號前合影。 圖:林務局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提供

▲栗背林鴝。 圖:嘉義林區管理處謝坤宏/提供

▲栗背林鴝。 圖:嘉義林區管理處謝坤宏/提供

5位跨領域設計師,6大設計專案,創造阿里山當代林業文化路徑與體驗

「林鐵列車改裝」首次以生態環境為主題,推出新一代阿里山小火車「栩悅號」。從列車設計教育工作坊開始推動,集結各方車廂改裝好手、林鐵職人、建築師等,逐步將設計思維導入林鐵。最終由築點設計以臺灣特有種「阿里山迎賓鳥」栗背林鴝為靈感,呈現於列車外觀與內裝色彩,展現靈動喜悅的生命力。

車庫園區景觀汲取阿里山的林間光影,以鋪面與圍籬設計縫合了車庫園區與製材所阿里山林業發展的兩個重要歷史場域。由設計師周書賢操刀車庫園區景觀設計,讓森林從山上延伸到山下,先以減法梳理場域動線,再以加法種回一座屬於車庫園區的微型森林,喚起嘉義製材所與車庫園區作為過去阿里山木材貯存與鐵路維修的重要記憶,並保留在施工過程中驚喜發現的第一代製材所遺構,完整呈現最原初的歷史現場。

走進製材所,第一棟映入眼簾的建築正是動力室。以「文化登山口」的思考出發,由築點設計鍾秉宏與博物館專家黃貞燕共同策展,「阿里山林業暨鐵道特展:記憶.阿里山」特展綜覽阿里山百年文史與自然,在挑高的動力室內以五感呈現山林的記憶,並結合跨領域專家學者如古庭維、金恆鑣、洪廣冀、黃士娟、陳玉峯、陳月霞等人,讓民眾在入山前更了解阿里山豐富的歷史人文與自然生態。

延續阿里山入口的思考脈絡,「林鐵車廂特展:百年鳴森」體現林鐵列車機械美學與職人精神,將十台以上的經典機關車、客車分別按年代一字排開,進行一場跨越百年的時空巡禮。由鐵道專家古庭維策展,從入口鳥居造隧道百年歷史場景傳承、到大小間辦公室館內融科普與設計於一爐的展示,探看鐵路機械從林業運輸到觀光服務的轉變歷程,扎實呈現林鐵和阿里山的質變,更傳遞力學與美學的共鳴。

系統性的「視覺識別設計」是此系列中重要的基礎。由囍樹設計王芝齡設計師操刀全新林鐵品牌印象,以林鐵穩固中創新的意象創作識別系統,傳承阿里山的舊與新。流線型穩重的阿里山紅Logo將駐守於林鐵辦公室、施工告示牌、解說牌等處,亦是從機關行政思維轉換到面向大眾旅運識別的第一步。

搭乘阿里山小火車來到海拔1,403公尺的奮起湖,此處是太研規劃設計師吳書原口中「我做過最沒有設計意圖的設計」。「奮起湖車站周邊景觀改善」目的是擦亮阿里山美好的本質,貫徹「減量設計原型」的理念,以奮起湖當地樸實、內斂的植栽配置,加上步道系統設計等,展現奮起湖三面環山的美景天成。

「阿里山軸帶重塑行動」第一階段結合2021臺灣設計展盛大開幕,即日起於嘉義車庫園區、嘉義製材所動力室與大小辦公室、奮起湖車站展開成果展,全區開放民眾自由入場參觀,歡迎大家前往體驗文化的、自然的、林業的、轉化中的阿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