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法設計 奮起湖車站《反璞歸真》

清麗無華的奮起湖車站。 圖: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提供 ▲清麗無華的奮起湖車站。 圖: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提供

【旅奇傳媒/編輯部報導】阿里山林鐵奮起湖車站海拔高1,403公尺,周邊區域在自然、人文與鐵道文化交融下,呈現別具特色之山城景緻,成為嘉義山區必訪景點之一。

林務局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為優化車站周邊景觀,將整體規劃減量設計,配置奮起湖周邊地區原生種植栽,重新施設透水鋪面、排水系統,讓車站景觀舒適地回歸自然群山之中。

▲格柵搭配植栽,整體呈現空間的活潑性。 圖: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提供

▲格柵搭配植栽,整體呈現空間的活潑性。 圖: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提供

在地、自然生態化的設計原則 吳書原設計師參照陳玉峯教授2004年「奮起湖、大凍山區植被」的調查研究報告,奮起湖地處亞熱帶闊葉林,植栽種植方式有別於一般都市,考慮暖化趨勢,氣溫已升高1度C上下,植物生長海拔上升約200公尺,並配合車站立地環境條件,選擇台灣楓香、烏心石、樟葉楓、大花曼陀羅、阿里山十大功勞…等原生植栽。

另強調環境與自然潛在的「演替法則」,允許自然次生演替的發生,不只考慮人工造景,於奮起湖車站護坡處,進行土壤改良,提供植栽良好的生長環境,用最自然野放的方式,讓土壤中的種子自行生長出屬於奮起湖區域的原生種植栽,恢復最自然的山林樣貌。

▲運用減法設計,展現水管藝術。 圖: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提供

▲運用減法設計,展現水管藝術。 圖: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提供

減法設計、管線藝術 本次設計貫徹「減量設計」的理念,移除過往不同時代添加的人工設施及梳理周邊景觀,將車站與月台裝飾物移除,整體塗料選用在自然環境中最不突兀的抿石子灰為主調,自然山景成為場域主角,人工造物淡化於自然環境中,還給山林原有的色彩;邊坡73條凌亂管線,透過各式會議、親自拜訪與在地居民溝通協調,移除38條管線,重新整併、排列、清洗及上漆,呈現另類裝置藝術,傳遞美學價值。

▲重塑景觀,增加空間的活潑性。 圖: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提供

▲重塑景觀,增加空間的活潑性。 圖: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提供

重塑景觀、保留鐵道文化風貌 以鐵道的文化做為發想,格柵材質選用耐候鋼作為鐵道的延伸,以相近色的鏽鐵色與鐵道呼應,隨著不同視角、速度呈現不同樣貌,增加空間的活潑性。

早期為維持蒸汽火車運轉,需添加燃煤,於車站旁會設置加煤台,以人工一鏟鏟送進蒸汽火車的鍋爐內,並於列車停靠時,添加行駛所需的燃煤料,本次就奮起湖加煤台周邊景觀重新規劃,使用透空格框的材質,讓遊客透過最低影響環境的方式參觀,並增設解說牌,做為歷史教育基地及休憩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