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卡繆的《異鄉人》走進歐洲

▲來到巴黎一定要坐在左岸的咖啡館中喝上一杯咖啡, 而花神咖啡館是無數旅客的首選。 圖:吉光旅遊/提供 ▲▲來到巴黎一定要坐在左岸的咖啡館中喝上一杯咖啡, 而花神咖啡館是無數旅客的首選。 圖:吉光旅遊/提供

【旅奇傳媒/作者-林瑞昌、責任編輯-王政】《異鄉人》1942年出版,80年來已被翻譯超過60種語言,法語版超過1,000萬本,暢銷且長銷的程度在法國跟《小王子》等量齊觀。如果說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思潮是存在主義,其中最重要的經典就是《異鄉人》,而這本小說甚至超過了「存在主義」的時代限制,自身成為了「無所不在」的文學經典。

《異鄉人》是一個簡單的故事,一分鐘就可以講完。

小說主角莫梭(Meursault)殺了人,被判死刑。今天,媽媽死了,也或許是昨天。我不知道。我收到養老院的電報:母歿。明日下葬。我向老闆請二天的假,葬禮過程中,媽媽的朋友們哭了,我沒有流。葬禮結束後,我隔天去游泳,遇見了瑪莉,我們看電影、過夜,生活又回到了常軌。鄰居皮條客雷蒙,邀請我和瑪莉去海邊度假,海灘上有一群阿拉伯人起了衝突,我拿著雷蒙給我的槍,打死了一名阿拉伯人。陽光非常刺眼,我又連開了四槍。被捕之後,漫長的審判,我被宣判死刑。我三次拒絕神父探視,因為我不相信上帝。我期望行刑那天有很多觀眾,以怨恨的吶喊迎接我。

走進二戰的巴黎 走進卡繆的時代

攝影師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在1944年拍下了卡繆31歲的樣子,立 領冬衣、咬著香菸、意氣風發,當時卡繆已出版了《異鄉人》與《薛西弗斯的神話》,震動了整個法國文學界。

▲31歲的卡繆。 圖:攝影師布列松1944年所拍;吉光旅遊/提供

▲31歲的卡繆。 圖:攝影師布列松1944年所拍;吉光旅遊/提供

我們都誤會了,誤以為卡繆和沙特、波娃一樣,本是出入巴黎花神咖啡館的文學明星。他是踩在北非土地出生的「黑腳」,是生活在法國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的次等公民,1歲時父親死於第一次世界大戰,17歲起罹患肺結核,在《異鄉人》出版之前他經歷母親失聰、妻子外遇離婚、恩師退回小說草稿、報社倒閉、二戰爆發。

《異鄉人》法文書名是《L'Etranger 》, 在美國的翻譯是《The Stranger》、英國則翻譯成《The Outsider》。人生逆旅,我們都是光陰的過客,同為異鄉人,是陌生人,也是局外人。

▲世界最大也是最知名的羅浮宮博物館。 圖:吉光旅遊/提供

▲世界最大也是最知名的羅浮宮博物館。 圖:吉光旅遊/提供

▲地標巴黎鐵塔。 圖:吉光旅遊/提供

▲地標巴黎鐵塔。 圖:吉光旅遊/提供

台灣的讀者很幸運,最近出版了一本《尋找異鄉人》,可以帶我們走進二戰時 的巴黎、走進卡繆的時代。賴香吟在〈推薦序〉中,她寫著:敞開自身,面對世界柔靜的冷漠。異鄉人的末段,矛盾的字詞,冷熱互斥的態度,八十年後,在這病亡與春天並存的三月,我似乎又多懂了幾分,不是知識上,而是身在其中的明白。

對這世界柔靜的冷漠敞開自身。莫梭對人生的毫無意義有了完整的意識。我們全都像是被判了死刑,坦然面對壓迫著的命運,卻不因而向它妥協。